找到相关内容4858篇,用时11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一花五叶——南禅五家

    南岳一系,其本人也被称为“南岳怀让”。怀让于天宝三年(744年)卒于衡岳。传法弟子有道峻、道一等。其中道一被后世称为“马祖”,曾在江西南昌、修水一带(...

    业露华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4183173073.html
  • 菅野博史:《法华经》与宗教间的对话

    法华经》的“一乘”说法进行对比。释尊受梵天的劝请,为了对先前的修行伙伴、五名出家者说法而去鹿野苑,在那里讲说不苦不乐的中道和四谛八正道,此即第一法轮。与此相对,方便品的“一乘”被定位为第二最高的法轮。 ...

    菅野博史 ( 日本创价大学教授、国际佛教学高等研究所所长)

    |世界佛教论坛论文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72473333.html
  • 玄奘法师对律宗之影响

    所谓阿耨菩提中道种子。[23]  后来的元照律师也说:“行者当知,本所受体,即是一体三佛之种。”[24]  因此,二埋法师《在家律学》里特别强调:“然而种子的名是通用的,必须仔细简辨它的义理。”[25]...

    照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61873472.html
  • 如来藏与唯识学关系问题之分析

    辩法法性论》二论归属唯识学当然毋庸置疑,但在其中笔者却并未发现任何如来藏思想。《辩中边论》主要论述空有问题,里面涉及唯识三自性思想,体现了唯识中道思想。此论之所以会被人误解认为有如来藏思想,可能是其中...

    慧仁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173537.html
  • 唯识“八识”与康德“纯粹知性”的比较

    、无常、无我”是佛法的最高原理。龙树菩萨高扬缘起性空的思想,目的无非是要消解有情的种种执著。经过了这一辨证思想的淘沥,执著真实的众生便无想无求而达于般若中道。中观宗的方法特点是破而不立,故于偏空执者...

    养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4573547.html
  • 学诚法师: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

    万行徒施,所以经中劝令发愿。”(卷中)元朝清远法师《圆觉疏钞随文要解》说:“若无愿力要期,则不能悲智相导而成无住行。由大悲故不住涅槃,由大智故不住生死,离此二边,得成中道,皆大愿力故。”(卷第三)要发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773564.html
  • 《楞严经》漫谈

      《楞严经》漫谈(曾琦云)   前面两章我们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,强调了禅修中渐修的作用,为神秀的历史地位作了新的评价,同时也推荐了慧能南宗石头禅法,因为石头禅居于中道,既有慧能的特点,又调和了诸家,对于禅修来说有指导性的意义。这一章我们来学习佛门中一部最重要的经典《楞严经》,因为这部经典既是禅宗所推崇的,也是净宗所推崇的,同时它也是秘密部经典,所以它是当前最流行的禅、净、密三宗的...

    曾琦云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3073942.html
  • 藏文 《声明要领二卷》

    ,但在本书,此项只释总项,其细目但于释中道及,不再分目别说,其释文为:  「所谓catusthapratisamvid,是四无碍辩 ,即精通法、义 、词 、乐说四者,故名『无碍辩』(so-so ...

    胡进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2774048.html
  • 道安避难行状考

    所以第7、8、9项应该排在第3项前面。这样就剩下一个本来就有疑问的濩泽了。  现在让我们按照上述思路排除《高僧传》中道安行状的年代错位,看看如何。为了简明起见,我们先把成问题的濩泽删略不列。  表二 ...

    方广锠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974061.html
  • 永恒生命的探讨

    ,也不贪着,以无别的  心,随顺万变,为利乐一切众生,修习智慧,这是有为的无  为,超越的普遍,亦所谓究竟中道。楞伽经又显示智与识的  区别谓﹕「生灭是识,不生不灭是智﹔堕相无相及有无种种  相因是识...

    巴怡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5474093.html